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 找回密碼
 【立即註冊】
查看: 7199|回復: 88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【素問玄機原病式】

 關閉 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#
發表於 2015-6-7 12:43:02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正序瀏覽 |閱讀模式
素問玄機原病式

 

書名 素問玄機原病式 

作者 劉完素
 
朝代 金 

年份 公元1188年 

分類 內經 

品質 0% 典籍總表, 劉完素, 金朝, 內經, 0% 

http://jicheng.tw/jcw/book/%E7%B4%A0%E5%95%8F%E7%8E%84%E6%A9%9F%E5%8E%9F%E7%97%85%E5%BC%8F/index

評分

參與人數 1銀幣 +1000 金幣 +1000 龍幣 +100 學習 +100 收起 理由
巨蟹龍 感謝發表文章。

查看全部評分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88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8:49 | 只看該作者
全篇完!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87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8:23 | 只看該作者

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

 

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:陰水主於清淨,故病寒則四肢逆冷,而禁止堅固,舒卷不便利也。

 

故冬脈沉短以敦,病之象也。

 

或病寒尚微,而未致於厥逆者,不可反以為熱。

 

或熱甚而成陽厥者,不可反以為病寒也。

 

然陰厥者,元病脈候,皆為陰證,身涼不渴,脈遲細而微,未嘗見於陽證也。

 

其陽厥者,元病脈證,皆為陽證,熱極而反厥,時復反溫,雖厥而亦煩渴譫妄,身熱而脈數也。

 

若陽厥極深,而至於身冷,反見陰脈微欲絕者,此為熱極而欲死也。

 

俗皆妄謂變成陰病,且曰陰陽寒熱反變而不可測也。

 

乃取陽主於生、陰主於死之說,急以火艾熱藥,溫其表裡,助其陽氣,十無一生。

 

俗因之以為必死之證,致使舉世大懼陰證,而疑似陰者,急以溫之,唯恐救之不及,而反招暴禍。

 

豈知熱病之將死者,鮮有逃於此證也。

 

殊不知一陰一陽之謂道,偏陰偏陽之謂疾。

 

陰陽以平為和,而偏為疾。

 

萬物皆以負陰抱陽而生,故孤陰不長,獨陽不成;

 

陽氣極甚而陰氣極衰,則陽氣怫鬱;

 

陰陽偏傾而不能宣行,則陽氣蓄聚於內,而不能營運於四肢,則手足厥冷,謂之陽厥。

 

故仲景曰:「熱深則厥亦深,熱微則厥亦微。

又曰:「厥當下之,下後厥愈。


為以除其裡之熱也。

 

故病熱甚則厥,又以失下則熱甚,而反為陰證,非反變為寒病。

 

夫病之傳變者,謂中外、上下、經絡、臟腑,部分而傳受為病之邪氣也。

 

非寒熱陰陽之反變也。

 

法曰:陰陽平則和,偏則病。

 

假令陽實陰虛,為病熱也,若果變而為寒,則比之熱氣退去,寒欲生時,陰陽平而當愈也,豈能反變之為寒病乎?

 

然雖《瘧論》言「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」者,謂裡氣與邪熱並之於表,則為陽勝而發熱也。

 

表氣與邪熱並之於裡,則為陰勝而寒栗也。

 

由表氣虛而裡氣熱,亢則害,承乃制,故反戰栗也。

 

大抵本熱,非病寒也!

 

或傷寒病,寒熱往來者,由邪熱在表而淺,邪惡其正,故惡寒也;

 

邪熱在裡而深,邪甚無畏,物惡其極。

 

故不惡寒而反惡熱也。

 

表裡進退不已,故為寒熱往來也。

 

此氣不並於表裡。

 

故異於瘧而寒熱微也。

 

皆熱傳於表裡之陰陽,而非病氣寒熱之陰陽反變也。

 

或病熱而寒攻過極,陽氣損虛,陰氣暴甚而反為寒者,雖亦有之,因藥過度而致之,非自然寒熱之反變也。

 

夫六氣變亂而為病者,乃相兼而同為病。

 

風熱燥同,多兼化也。

 

寒濕性同,多兼化也,性異而兼化者有之,亦已鮮矣。

 

或制甚而兼化者,乃虛象也。

 

如火熱甚而水化制之,反為戰栗者,大抵熱甚,而非有寒氣之類也。

 

故渴為熱在裡,而寒戰反渴引飲也。

 

又如以火煉金,熱極而反化為水。

 

雖化為水,止為熱極而為金汁,實非寒水也。

 

或燥熱太甚而腸胃鬱結,飲冷過多而痞隔不通;

 

留飲不能傳化,浸潤而寒極蓄於胃中。

 

燥熱太甚,鬱於胸腹而 脹滿,煩渴不已,反令胃膈冷痛,嘔噦漿水,而水漿難下。

 

欲止其渴而強飲於水,則滿、痛、嘔噦轉甚,而渴亦不止。

 

不強飲之,則煩渴不可以忍,令人煩冤悶絕,而但欲死。

 

若誤治之,即死不治,亦為難已。

 

每用大承氣湯熱服,下咽而腸胃鬱結痞隔,即得宣通,而留飲傳化浸潤,則寒濕散去,腸胃之外,得其潤澤,熱退而煩渴、滿痛、嘔噦遂止,須臾得利而已矣。

 

然而病諸氣者,必有所因,病本熱而變為寒者,實亦鮮矣。

 

大凡陽實則脈當實數,而身熱煩渴,熱甚則為陽厥,至極則身冷脈微,而似陰證,以致脈絕而死。

 

故陽病見陰脈者死,謂其脈近乎絕也。

 

病雖熱甚而不已,則必須厥冷而脈微,以至身冷脈絕而死矣。

 

或病本熱勢太甚,或按法治之不已者,或失其寒藥調治,或因失下,或誤服熱藥,或誤熨、烙、熏、灸,以使熱極而為陽厥者,以承氣湯之類寒藥下之,熱退而寒得宣通,則厥愈矣。

 

慎不可用銀粉、巴豆性熱大毒丸藥下之,而反耗陰氣,而衰竭津液,使燥熱轉甚,而為懊、喘滿、結胸,腹痛下利不止,血溢血泄,或為淋 發黃,驚狂譫妄。

 

諸熱變證不可勝舉;

 

由此為破 瘕堅積之藥,非下熱養陰之藥也。

 

古人謂治傷寒熱病,若用銀粉、巴豆之類丸藥下之,則如刀劍刃人也!

 

及嘗有陽厥,而尚不下,以至身冷脈微而似陰證,反誤以熱藥投之,病勢轉甚,身冷脈微而欲絕,唯心胸微暖,昏冒不知人事而不能言,主病者或欲以暖藥急救其陽,恐陽氣絕而死也。

 

答曰:此因熱極失下反又溫補而致之,若又以熱藥助其陽氣,則陰氣暴絕,陽氣亦竭而死,陽氣何由生也?

 

或又曰:何不急下之?

 

答曰:此陽勝伐陰,而陰欲先絕,則陽亦將竭矣。

 

於此時而下之,則陰陽俱絕而立死矣。

 

不救亦死。

 

但及於期則緩而救之,則當以寒藥養陰退陽,但不令轉瀉,若得陰氣漸生則可救也。

 

宜用涼膈,一服則陰氣可以漸生。

 

何以知之?

 

蓋以候其心胸溫暖漸多,而脈漸生爾。

 

終日三服,其脈生至沉數而實,身表復暖,而唯厥逆,與水善飲,有時應人之問,譫妄而舌強難言,方以調胃承氣湯下之,獲汗而愈;

 

所謂寒藥反能生脈,而令身暖者,由陽實陰虛,欲至於死,身冷脈微,今以寒藥養陰退陽,而復不至於死故也。

 

大凡治病,必先明其標本。

 

標,上首也,本,根元也。

 

故《經》言:先病為本,後病為標。

 

標本相傳,先以治其急者。

 

又言:六氣為本,三陰三陽為標,故病氣為本,受病經絡臟腑謂之標也。

 

夫標本微甚,治之逆從,不可不通也。

 

故《經》言:「知逆與從,正行無問,明知標本,萬舉萬當,不知標本,是謂妄行。

 

陰陽之逆從標本之謂道也。

斯其理歟?

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86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8:05 | 只看該作者

吐利腥穢

 

吐利腥穢:腸胃寒而傳化失常。

 

我子能制鬼賊,則已當自實。

 

故寒勝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穢也。

 

腥者,金之臭也;

 

由是熱則吐利酸臭,寒則吐利腥穢也。

 

亦猶飯漿,熱則易酸,寒則水腥也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85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7:38 | 只看該作者

食已不飢

 

食已不飢:胃熱則消穀善飢,故病寒則食雖已而不飢也,胃膈潤澤而無燥熱故也。

 

或邪熱不殺穀,而腹熱脹滿,雖數日不食而不飢者,不可言為寒也。

 

由陽熱太甚而鬱結,傳化失常,故雖不食而亦不飢。

 

亦猶病熱雖甚,而無困倦,病愈而始困無力,由實熱之氣去也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84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7:25 | 只看該作者

下利清白

 

下利清白:水寒則清淨明白也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83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7:14 | 只看該作者

堅痞腹滿急痛

 

堅痞腹滿急痛:寒主拘縮,故急痛也。

 

寒極則血脈凝冱反兼土化制之,故堅痞而腹滿也。

 

或熱鬱於內,而腹滿堅結痛者,不可言為寒也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82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7:05 | 只看該作者

 

疝:少腹控卵,腫急絞痛也。

 

寒主拘縮故也。

 

寒極而土化制之,故腫滿也。

 

《經》言「丈夫疝,」謂陰器連少腹急痛也,故言「婦人少腹腫,」皆肝足厥陰之脈也。

 

《經》注曰:「寒氣聚而為疝也。

又按《難經》言,五臟皆有疝,但脈急也。

 

注言:脈急者,寒之象也。

 

然寒則脈當短少而遲,今言急者,非急數而洪也,由緊脈主痛,急為痛甚,病寒雖急,亦短小也。

 

所以有痛而脈緊急者,脈為心之所養也,凡六氣為痛則心神不寧,而緊急不得舒緩,故脈亦從之而見也。

 

欲知何氣為其痛者,適其緊急相兼之脈而可知也。

 

如緊急洪數,則為熱痛之類也。

 

又《經》言:「脾傳之腎,病名曰疝瘕,少腹煩冤而痛,出白蠱。

注言:「少腹痛,溲出白液也,一作客熱內結,銷爍脂肉,如蟲之食,故名白蠱也。


然經之復言熱為疝瘕,則亦不可止言為寒,當以脈證別之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81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6:51 | 只看該作者

 

瘕:腹中雖硬,而忽聚忽散,無有常準,故《聖惠方》云:瘕,猶假也。

 

以其病瘕未成也。

 

《經》注曰:血不流而寒薄,故血內凝而成瘕也;

 

一云腹內結病也。

 

《經》曰: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 瘕,為沉。

 

注曰:小腸熱已移入大腸,兩熱相搏,則血溢而為伏瘕也。

 

血澀不利,則月事沉滯而不行,故云 瘕為沉。

 

「 」與「伏」同。

 

「瘕」一為「疝」,傳寫誤也。

 

然則《經》言瘕病亦有熱者也,或陽氣鬱結,怫熱壅滯,而堅硬不消者,非寒 瘕也,宜以脈證別之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80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6:30 | 只看該作者

水液澄徹清冷

 

澄徹清冷:湛而不混濁也。

 

水體清淨,而其氣寒冷,故水穀不化,而吐利清冷,水液為病,寒也。

 

如天氣寒,則濁水自澄清也。

 

( ) :腹中堅硬,按之應手,謂之 也。

 

《聖惠方》謂:「 ,猶徵也。

 

」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,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

 

故病濕過極則為 ,反兼風化制之也;

 

風病過極則反燥,筋脈勁急,反兼金化制之也;

 

病燥過極則煩渴,反兼火化制之也;

 

病熱過極,而反出五液,或為戰栗惡寒,反兼水化制之也。

 

其為治者,但當瀉其過甚之氣,以為病本,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。

 

然而兼化者,乃天機造化,抑高之道,雖在渺冥恍惚之間,而有自然之理,亦非顯形而有氣也。

 

病雖為邪,而造化之道在其中矣。

 

夫五行之理,甚而無以制之,則造化息矣。

 

如風木旺而多風,風大則反涼,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。

 

大涼之下,天氣反溫,乃火化承於金也。

 

夏火熱極而體反出液,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。

 

因而濕蒸云雨,乃土化承於水也。

 

雨濕過極,而兼烈風,乃木化制其土也。

 

飄驟之下,秋氣反涼,乃金化承於木也。

 

涼極而萬物反燥,乃火化制其金也。

 

因而以為冬寒,乃水化承於火也。

 

寒極則水凝如地,乃土化制其水也。

 

凝凍極而起東風,乃木化承土而周歲也。

 

凡不明病之標本者,由未知此變化之道也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79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5:51 | 只看該作者

水液澄徹清冷

 

澄徹清冷:湛而不混濁也。

 

水體清淨,而其氣寒冷,故水穀不化,而吐利清冷,水液為病,寒也。

 

如天氣寒,則濁水自澄清也。

 

( ) :腹中堅硬,按之應手,謂之 也。

 

《聖惠方》謂:「 ,猶徵也。

 

」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,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

 

故病濕過極則為 ,反兼風化制之也;

 

風病過極則反燥,筋脈勁急,反兼金化制之也;

 

病燥過極則煩渴,反兼火化制之也;

 

病熱過極,而反出五液,或為戰栗惡寒,反兼水化制之也。

 

其為治者,但當瀉其過甚之氣,以為病本,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。

 

然而兼化者,乃天機造化,抑高之道,雖在渺冥恍惚之間,而有自然之理,亦非顯形而有氣也。

 

病雖為邪,而造化之道在其中矣。

 

夫五行之理,甚而無以制之,則造化息矣。

 

如風木旺而多風,風大則反涼,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。

 

大涼之下,天氣反溫,乃火化承於金也。

 

夏火熱極而體反出液,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。

 

因而濕蒸云雨,乃土化承於水也。

 

雨濕過極,而兼烈風,乃木化制其土也。

 

飄驟之下,秋氣反涼,乃金化承於木也。

 

涼極而萬物反燥,乃火化制其金也。

 

因而以為冬寒,乃水化承於火也。

 

寒極則水凝如地,乃土化制其水也。

 

凝凍極而起東風,乃木化承土而周歲也。

 

凡不明病之標本者,由未知此變化之道也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78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5:36 | 只看該作者

(六)寒類

 

(總綱)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,澄徹清冷, ,瘕, 疝,堅痞腹滿急痛,下利清白,食已不飢,吐利腥穢,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,皆屬於寒。

 

(足太陽寒水,乃腎與膀胱之氣也) (分述)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77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5:17 | 只看該作者

皴揭

 

皴揭:皮膚啟裂也。

 

乾為天,而為燥金;

 

坤為地,而為濕土。

 

天地相反,燥濕異用。

 

故燥金主於緊斂,所以秋脈緊細而微。

 

濕土主於縱緩,所以六月其脈緩大而長也。

 

如地濕則縱緩滑澤,干則緊斂燥澀,皴揭之理,明可見焉。

 

俗云皴揭為風者,由風能勝濕而為燥也。

 

《經》言:厥陰所至,為風府,為璺啟。

 

由風勝濕而為燥也。

 

所謂寒月甚而暑月衰者,由寒能收斂,腠理閉密,無汗而燥,故病甚也。

 

熱則皮膚縱緩腠理疏通而汗潤,故病衰也。

 

或以水濕皮膚,而反喜皴揭者,水濕自招風寒故也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76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5:05 | 只看該作者

枯涸

 

枯,不榮王也。

 

涸,無水液也。

 

干,不滋潤也。

 

勁,不柔合也。

 

春秋相反,燥濕不同故也。

 

大法,身表熱為熱在表,渴飲水為熱在裡。

 

身熱飲水,表裡俱有熱;

 

身涼不渴,表裡俱無熱。

 

《經》所不取火化渴者,謂渴非特為熱。

 

如病寒吐利,亡液過極,則亦燥而渴也;

 

雖病風熱,而液尚未衰,則亦不渴。

 

豈可止言渴為熱而否為寒也?

 

夫燥渴之為病也。

 

多兼於熱。

 

故 《易》曰:燥萬物者,莫 乎火。

 

今言渴為燥,則亦備矣。

 

如大法身涼不渴,為表裡俱無熱,故不言為寒也。

 

謂表裡微熱,則亦有身不熱而不渴者,不亦宜乎!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75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4:52 | 只看該作者

 

澀:物濕則滑澤,干則澀滯,燥濕相反故也。

 

如遍身中外澀滯,皆屬燥金之化,故秋脈。

 

 ,澀也。

 

或麻者,亦由澀也,由水液衰少而燥澀,氣行壅滯,而不得滑澤通利,氣強攻衝而為麻也。

 

如平人抑其手足,則真氣頓行之甚,而澀滯壅礙不得通利而麻。

 

亦猶鼓物之象也,其不欲動者,動則為陽。

 

使氣行之轉甚,故轉麻也。

 

俗方治麻病,多用烏、附者,令氣行之暴甚,以故轉麻。

 

因之沖開道路,以得通利,藥氣盡則平,氣行通而麻愈也。

 

然六氣不必一氣獨為病,氣有相兼,若亡液為燥,或麻無熱證,即當此法;

 

或風熱勝濕為燥,因而病麻,則宜以退風散熱、活血養液、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,則麻自愈也。

 

治諸燥澀,悉如此法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74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4:29 | 只看該作者

(五)燥類

 

(總綱) 諸澀枯涸,干勁皴揭,皆屬於燥。

 

(陽明燥金,乃肺與大腸之氣也) (分述)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73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3:55 | 只看該作者

暴病暴死

 

暴病暴死:火性疾速故也。

 

斯由平日衣服飲食,安處動止,精魂神志,性情好惡 ,不循其宜而失其常,久則氣變興衰而為病也。

 

或心火暴甚,而腎水衰弱,不能制之,熱氣怫鬱,心神昏冒,則筋骨不用,卒倒而無所知,是為僵仆也。

 

甚則水化制火,熱盛而生涎,至極則死。

 

微則發過如故,至微者,但眩瞑而已,俗云暗風,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,故風木自甚也。

 

或風熱甚而筋惕螈 ,僵仆,口出涎沫,俗云風癇病也。

 

欲知病有兼風者,陰陽變化之道也。

 

故陰陽相搏,剛柔相摩,五行相錯,六氣相蕩,變而為病,則無窮矣。

 

大法我子能制鬼賊,則己當自實。

 

而與子同為病者,不必皆然,由乎六氣陰陽同異不等故也。

 

故經曰風熱火同陽也,寒燥濕同陰也。

 

又燥濕小異也,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,故反同其風熱也;

 

故火熱勝,金衰而風生,則風能勝濕,熱能耗液而反燥。

 

陽實陰虛,則風熱勝於水濕為燥也。

 

凡人風病,多因熱甚,而風燥者,為其兼化,以熱為其主也。

 

俗云風者,言末而忘其本也。

 

所以中風癱瘓者,非謂肝木之風實甚,而卒中之也。

 

亦非外中於風爾,由於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;

 

腎水虛衰不能制之,則陰虛陽實,而熱氣怫鬱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,而卒倒無所知也。

 

多因喜、怒、思、悲、恐之五志,有所過極,而卒中者,由五志過極,皆為熱甚故也!

 

若微則但僵仆,氣血流通,筋脈不攣,緩者發過如故。

 

或熱氣太盛,鬱結壅滯,氣血不能宣通,陰氣暴絕,則陽氣後竭而死。

 

俗謂中,不過爾。

 

或即不死而偏枯者,由經絡左右雙行,而熱甚鬱結,氣血不得宣通,鬱極乃發。

 

若一側得通,則痞者痹而癱瘓也。

 

其人已有怫熱鬱滯,而氣血偏行,微甚不等,故《經》言:汗出偏沮,令人偏枯。

 

然汗偏不出者,由怫熱鬱結,氣血壅滯故也!

 

人卒中則氣血不通,而偏枯也。

 

所謂肥人多中風者,蓋人之肥瘦,由血氣虛實使之然也,氣為陽而主輕微,血為陰而主形體。

 

故西方金、北方水為陰而剛也,東方木、南方火為陽而柔也。

 

故血實氣虛則肥,氣實血虛則瘦。

 

所以肥者能寒不能熱,瘦者能熱不能寒,由寒則傷血,熱則傷氣。

 

損其不足,則陰陽愈偏,故不能也;

 

損其有餘者平調,是故能之矣!

 

故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,血液衰少而為燥熱,故多為勞嗽之疾也。

 

俗以為卒暴病甚而為熱勞,徐久病微而為冷勞者,是以遲緩為言,而病非冷也,識其證候為熱明矣,但熱有微甚而已。

 

或言肥人多中風由於虛,非也。

 

所謂腠理致密而多鬱滯,氣血難以通利,若陽熱又甚而鬱結,故卒中也,故肥人反勞者,由暴然亡液,損血過極故也,瘦人反中風者,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。

 

所謂中風口噤筋脈緊急者,由陽熱暴甚於內,亢則害,承乃制,津液涌溢,聚於胸膈,熱燥以為痰涎。

 

初虞世言:涎者,乃遍身之脂脈津液也。

 

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,以勝水濕,因而成燥,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,又燥熱加之,熱還聚於胸膈,則筋太燥也,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緊澀,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。

 

或破傷中風亦同,但以從微至甚而不偏枯也。

 

夫破傷中風之由者,因瘡熱甚鬱結,而榮衛不得宣通,怫熱因之,遍體故多發白痂,是時瘡口閉塞,氣難通泄,故陽熱易為鬱結,而熱甚則生風也,不已則表傳於裡,亦由面首觸冒寒邪,而怫熱鬱甚,周身似為傷寒之疾,不解則表傳於裡者也。

 

但有風熱微甚兼化,故殊異矣。

 

大法破傷中風,風熱燥甚,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,善伸數欠,筋脈拘急,或時惡寒,或筋惕而搐,脈浮數而弦也。

 

宜以辛熱治風之藥,開沖結滯,榮衛宣通而愈。

 

猶傷寒表熱怫鬱,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者也。

 

凡用辛熱開沖風熱轉甚也;

 

猶《傷寒論》熱藥發表不中效,則熱轉甚也。

 

故發熱用麻黃、桂枝湯類熱藥發表,須加寒藥,不然則熱甚發黃或斑出矣。

 

故發表諸方,佐以黃芩、石膏、知母、柴胡、地黃、芍藥、梔子、茵陳、蔥白、豆豉之類寒藥消息用之。

 

如世以甘草、滑石、蔥、豉寒藥發散甚妙,是以甘草甘能緩急,濕能潤燥,滑石淡能利竅,滑能通利;

 

蔥辛甘微寒;

 

豉鹹寒潤燥,皆散結,緩急、潤燥、除熱之物。

 

因熱服之,因熱而玄府鬱結得通,而怫熱無由再作,病勢雖甚,而不得頓愈者,亦獲小效,而無加害耳!

 

此方散結,無問上下中外,但有益而無損矣。

 

散結之方,何必辛熱而已耶!

 

若破傷中風表不已而漸入於裡,則病勢漸甚。

 

若裡未太盛而脈在肌肉者,宜以退風熱,開鬱滯之寒藥調之,或以微加治風辛熱,亦得以意消息,不可妄也。

 

此猶傷寒病勢,半在表半在裡,而以小柴胡湯和解之也。

 

若裡勢已甚而舌強口噤,項背反張,驚搐惕搦,涎唾稠黏,胸腹滿塞,而成便溺秘結,或時汗出,脈洪數而弦也。

 

然汗出者,由風熱鬱甚於裡,而表熱稍罷,則腠理疏泄,而心火熱甚,故汗出也。

 

大法風熱怫鬱,因汗當解。

 

今不解者,若裡熱出之於表,因汗而結散熱去,則氣和而愈也。

 

今風熱鬱甚於裡,而非出之於表,故雖汗泄,而熱不退,則不能解也。

 

猶陽明證熱甚於裡,而日晡潮熱,大汗雖出,熱不退而不能解也,故當大承氣湯下之。

 

其裡熱也,是以亢則害,承乃制。

 

而今火熱極甚,筋勁急而口噤爾!

 

風熱加之,故驚而搐也。

 

風、熱、燥並鬱甚於裡,故煩滿而或 結也。

 

法宜除風散結,寒藥下之,以使鬱滯流通,而後以退風熱、開結滯之寒藥調之,而熱退結散,則風自愈矣。

 

嗚呼!

 

俗醫所治破傷中風,不明淺深,但以辛熱燥藥,任其天命而已!

 

若始覺風熱鬱結於表,而裡尚平者可也,或以寒物佐之亦佳。

 

如靈寶丹治風痹,雖用硫磺、鐘乳、木香、桂心之類辛熱,是亦能令開結也,佐以牛黃、腦子、苦參、芒硝之類寒物,以使結散而無復鬱也,況至寶丹乃散風熱鬱痹之寒藥也。

 

凡治風熱結滯,宜戒熱藥過盛,凡破傷中風,宜早令導引摩按,自不能者,令人以屈伸按摩挽之,使筋脈稍得舒緩,而氣得通行,及頻以橛斡牙關,勿令口噤,若緊噤之,則常以橛當之,及頻斡之,勿損牙齒,免致口噤不開,而粥藥不能下也。

 

及風癇之發作者,由熱甚,而風燥為其兼化,涎溢胸膈,燥熱而螈 、昏冒、僵仆也,或驚風者,亦由心火暴甚而制金,不能平木,故風火相搏,而昏冒、驚悸、潮搐也。

 

凡此諸證,皆由熱甚而生風燥,各有異者,由風、熱、燥各微甚不等故也。

 

所謂中風或筋緩者,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,乃燥之甚也。

 

然筋緩不收而痿痹,故諸鬱病痿,皆屬金肺,乃燥之化也!

 

如秋深燥甚,則草木痿落而不收,病之象也。

 

是以手得血而能握,足得血而能步。

 

夫燥之為病,血液衰少也,而又氣血不能通暢,故病然也。

 

或云筋攣有力,則為實熱,筋緩不收,則為虛寒者;

 

或謂寒主收引,而熱主舒緩,則筋攣為寒,筋緩為熱者:皆誤也。

 

凡治諸風方,通言主療筋脈攣緩,豈分寒熱虛實之異耶!

 

但有微甚而已。

 

故諸筋攣雖勢惡而易愈也。

 

諸筋緩者,難以平復,明可知也。

 

或云中風為肝木實甚,則大忌臟腑脫泄,若脾胃土氣虛損,則土受肝木鬼賊之邪,而當死也。

 

當以溫脾補胃,令其土實,肝木不能克,乃治未病之法也。

 

所謂似是而非者也。

 

或云脾為中州而當溫者, 亦誤也;

 

所以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之六氣,應於十二經絡臟腑也,以其本化,則能補之,相反之者,則能泄之。

 

然脾胃土本濕也,濕氣自甚,則為積飲痞隔,或為腫滿,以藥燥去其濕,是謂瀉其脾胃土之本也;

 

或病燥熱太甚,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,土濕之氣衰也,宜以寒溫之藥,補陰泄陽、除濕潤燥,而土氣得其平,是謂補其脾土之本也。

 

故仲景言傷寒裡熱太甚,而胃中干涸煩渴者。

 

急下之,救其胃氣,方用甘草、大黃、芒硝大寒之藥,謂之調胃承氣湯者,達其至理也。

 

所以陰陽異用,而寒濕同性,然土為陰,故異於風、熱、燥也。

 

土為萬物之母,水為萬物之元。

 

故水土同在於下,而為萬物之根本也,地干而無水濕之性,則萬物根本不潤,而枝葉衰矣。

 

《經》言:「動物神機為根在於中」,故食入於胃,而脾為變磨,布化五味,以養五臟之氣,而養榮百骸,固其根本,則胃中水穀潤澤而已。

 

亦不可水濕過與不及,猶地之旱澇也,故五臟六腑,四肢百骸,受氣皆在於脾胃,土濕潤而已。

 

《經》言,積濕成熱,豈可以溫藥補於濕土也?

 

溫屬春木,正以勝其濕土耳!

 

或以臟腑不分六氣,而為假令之濕,一概言陽氣甚而熱為實,陽氣衰而寒為虛者,乃寒熱陰陽之虛實,而非五行興衰克伐之道也!

 

然臟腑經絡,不必本氣興衰,而能為其病,六氣互相干而病也。

 

假令胃寒為虛冷者,是胃中陰水實而陽火虛也,當以溫補胃中陽火之虛。

 

而退其陰水之實,非由胃土本虛,而補其濕也。

 

夫補瀉脾胃之本者,燥其濕則為瀉,潤其燥則為補。

 

今夫土本濕也,若陽實陰虛,風熱勝其水濕而成燥者,則為水濕衰也,可以退風散熱,養液潤燥,而救其已衰之陰濕,若反以溫補,欲令臟腑而無壅塞。

 

不亦妄謬之甚耶!

 

或言中風由腎水虛冷者,誤也。

 

蓋陰水既衰,則陽火自甚而熱,豈能反為寒者耶?

 

以證驗之,則為熱明矣。

 

或云中風既為熱甚,治法或用烏附之類熱藥,何也?

 

答曰:欲令藥氣開通經絡,使氣血宣行,而無壅滯也!

 

然亦以消風熱、開結滯之類寒藥佐之,可以制其藥之熱也,若服峻熱藥而熱證轉加者,不可服也。

 

鬱結不通,而強以攻之,則陰氣暴絕而死矣。

 

故諸方之中,至寶,靈寶丹最為妙藥。

 

今詳本草言至寶丹之藥味,合而為一,乃寒藥爾;

 

靈寶丹雖用溫熱之味,而復用寒藥制之,參而為一,亦平藥也。

 

況皆能散風壅、開結滯,而使氣血宣通,怫熱除而愈矣。

 

此方雖有治風之熱藥,當臨時消息,適其所宜,扶其不足,損其有餘。

 

慎不可但以峻熱攻痹,而反絕其已衰之陰氣也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72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3:34 | 只看該作者

暴病暴死

 

暴病暴死:火性疾速故也。

 

斯由平日衣服飲食,安處動止,精魂神志,性情好惡 ,不循其宜而失其常,久則氣變興衰而為病也。

 

或心火暴甚,而腎水衰弱,不能制之,熱氣怫鬱,心神昏冒,則筋骨不用,卒倒而無所知,是為僵仆也。

 

甚則水化制火,熱盛而生涎,至極則死。

 

微則發過如故,至微者,但眩瞑而已,俗云暗風,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,故風木自甚也。

 

或風熱甚而筋惕螈 ,僵仆,口出涎沫,俗云風癇病也。

 

欲知病有兼風者,陰陽變化之道也。

 

故陰陽相搏,剛柔相摩,五行相錯,六氣相蕩,變而為病,則無窮矣。

 

大法我子能制鬼賊,則己當自實。

 

而與子同為病者,不必皆然,由乎六氣陰陽同異不等故也。

 

故經曰風熱火同陽也,寒燥濕同陰也。

 

又燥濕小異也,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,故反同其風熱也;

 

故火熱勝,金衰而風生,則風能勝濕,熱能耗液而反燥。

 

陽實陰虛,則風熱勝於水濕為燥也。

 

凡人風病,多因熱甚,而風燥者,為其兼化,以熱為其主也。

 

俗云風者,言末而忘其本也。

 

所以中風癱瘓者,非謂肝木之風實甚,而卒中之也。

 

亦非外中於風爾,由於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;

 

腎水虛衰不能制之,則陰虛陽實,而熱氣怫鬱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,而卒倒無所知也。

 

多因喜、怒、思、悲、恐之五志,有所過極,而卒中者,由五志過極,皆為熱甚故也!

 

若微則但僵仆,氣血流通,筋脈不攣,緩者發過如故。

 

或熱氣太盛,鬱結壅滯,氣血不能宣通,陰氣暴絕,則陽氣後竭而死。

 

俗謂中,不過爾。

 

或即不死而偏枯者,由經絡左右雙行,而熱甚鬱結,氣血不得宣通,鬱極乃發。

 

若一側得通,則痞者痹而癱瘓也。

 

其人已有怫熱鬱滯,而氣血偏行,微甚不等,故《經》言:汗出偏沮,令人偏枯。

 

然汗偏不出者,由怫熱鬱結,氣血壅滯故也!

 

人卒中則氣血不通,而偏枯也。

 

所謂肥人多中風者,蓋人之肥瘦,由血氣虛實使之然也,氣為陽而主輕微,血為陰而主形體。

 

故西方金、北方水為陰而剛也,東方木、南方火為陽而柔也。

 

故血實氣虛則肥,氣實血虛則瘦。

 

所以肥者能寒不能熱,瘦者能熱不能寒,由寒則傷血,熱則傷氣。

 

損其不足,則陰陽愈偏,故不能也;

 

損其有餘者平調,是故能之矣!

 

故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,血液衰少而為燥熱,故多為勞嗽之疾也。

 

俗以為卒暴病甚而為熱勞,徐久病微而為冷勞者,是以遲緩為言,而病非冷也,識其證候為熱明矣,但熱有微甚而已。

 

或言肥人多中風由於虛,非也。

 

所謂腠理致密而多鬱滯,氣血難以通利,若陽熱又甚而鬱結,故卒中也,故肥人反勞者,由暴然亡液,損血過極故也,瘦人反中風者,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。

 

所謂中風口噤筋脈緊急者,由陽熱暴甚於內,亢則害,承乃制,津液涌溢,聚於胸膈,熱燥以為痰涎。

 

初虞世言:涎者,乃遍身之脂脈津液也。

 

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,以勝水濕,因而成燥,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,又燥熱加之,熱還聚於胸膈,則筋太燥也,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緊澀,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。

 

或破傷中風亦同,但以從微至甚而不偏枯也。

 

夫破傷中風之由者,因瘡熱甚鬱結,而榮衛不得宣通,怫熱因之,遍體故多發白痂,是時瘡口閉塞,氣難通泄,故陽熱易為鬱結,而熱甚則生風也,不已則表傳於裡,亦由面首觸冒寒邪,而怫熱鬱甚,周身似為傷寒之疾,不解則表傳於裡者也。

 

但有風熱微甚兼化,故殊異矣。

 

大法破傷中風,風熱燥甚,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,善伸數欠,筋脈拘急,或時惡寒,或筋惕而搐,脈浮數而弦也。

 

宜以辛熱治風之藥,開沖結滯,榮衛宣通而愈。

 

猶傷寒表熱怫鬱,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者也。

 

凡用辛熱開沖風熱轉甚也;

 

猶《傷寒論》熱藥發表不中效,則熱轉甚也。

 

故發熱用麻黃、桂枝湯類熱藥發表,須加寒藥,不然則熱甚發黃或斑出矣。

 

故發表諸方,佐以黃芩、石膏、知母、柴胡、地黃、芍藥、梔子、茵陳、蔥白、豆豉之類寒藥消息用之。

 

如世以甘草、滑石、蔥、豉寒藥發散甚妙,是以甘草甘能緩急,濕能潤燥,滑石淡能利竅,滑能通利;

 

蔥辛甘微寒;

 

豉鹹寒潤燥,皆散結,緩急、潤燥、除熱之物。

 

因熱服之,因熱而玄府鬱結得通,而怫熱無由再作,病勢雖甚,而不得頓愈者,亦獲小效,而無加害耳!

 

此方散結,無問上下中外,但有益而無損矣。

 

散結之方,何必辛熱而已耶!

 

若破傷中風表不已而漸入於裡,則病勢漸甚。

 

若裡未太盛而脈在肌肉者,宜以退風熱,開鬱滯之寒藥調之,或以微加治風辛熱,亦得以意消息,不可妄也。

 

此猶傷寒病勢,半在表半在裡,而以小柴胡湯和解之也。

 

若裡勢已甚而舌強口噤,項背反張,驚搐惕搦,涎唾稠黏,胸腹滿塞,而成便溺秘結,或時汗出,脈洪數而弦也。

 

然汗出者,由風熱鬱甚於裡,而表熱稍罷,則腠理疏泄,而心火熱甚,故汗出也。

 

大法風熱怫鬱,因汗當解。

 

今不解者,若裡熱出之於表,因汗而結散熱去,則氣和而愈也。

 

今風熱鬱甚於裡,而非出之於表,故雖汗泄,而熱不退,則不能解也。

 

猶陽明證熱甚於裡,而日晡潮熱,大汗雖出,熱不退而不能解也,故當大承氣湯下之。

 

其裡熱也,是以亢則害,承乃制。

 

而今火熱極甚,筋勁急而口噤爾!

 

風熱加之,故驚而搐也。

 

風、熱、燥並鬱甚於裡,故煩滿而或 結也。

 

法宜除風散結,寒藥下之,以使鬱滯流通,而後以退風熱、開結滯之寒藥調之,而熱退結散,則風自愈矣。

 

嗚呼!

 

俗醫所治破傷中風,不明淺深,但以辛熱燥藥,任其天命而已!

 

若始覺風熱鬱結於表,而裡尚平者可也,或以寒物佐之亦佳。

 

如靈寶丹治風痹,雖用硫磺、鐘乳、木香、桂心之類辛熱,是亦能令開結也,佐以牛黃、腦子、苦參、芒硝之類寒物,以使結散而無復鬱也,況至寶丹乃散風熱鬱痹之寒藥也。

 

凡治風熱結滯,宜戒熱藥過盛,凡破傷中風,宜早令導引摩按,自不能者,令人以屈伸按摩挽之,使筋脈稍得舒緩,而氣得通行,及頻以橛斡牙關,勿令口噤,若緊噤之,則常以橛當之,及頻斡之,勿損牙齒,免致口噤不開,而粥藥不能下也。

 

及風癇之發作者,由熱甚,而風燥為其兼化,涎溢胸膈,燥熱而螈 、昏冒、僵仆也,或驚風者,亦由心火暴甚而制金,不能平木,故風火相搏,而昏冒、驚悸、潮搐也。

 

凡此諸證,皆由熱甚而生風燥,各有異者,由風、熱、燥各微甚不等故也。

 

所謂中風或筋緩者,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,乃燥之甚也。

 

然筋緩不收而痿痹,故諸鬱病痿,皆屬金肺,乃燥之化也!

 

如秋深燥甚,則草木痿落而不收,病之象也。

 

是以手得血而能握,足得血而能步。

 

夫燥之為病,血液衰少也,而又氣血不能通暢,故病然也。

 

或云筋攣有力,則為實熱,筋緩不收,則為虛寒者;

 

或謂寒主收引,而熱主舒緩,則筋攣為寒,筋緩為熱者:皆誤也。

 

凡治諸風方,通言主療筋脈攣緩,豈分寒熱虛實之異耶!

 

但有微甚而已。

 

故諸筋攣雖勢惡而易愈也。

 

諸筋緩者,難以平復,明可知也。

 

或云中風為肝木實甚,則大忌臟腑脫泄,若脾胃土氣虛損,則土受肝木鬼賊之邪,而當死也。

 

當以溫脾補胃,令其土實,肝木不能克,乃治未病之法也。

 

所謂似是而非者也。

 

或云脾為中州而當溫者, 亦誤也;

 

所以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之六氣,應於十二經絡臟腑也,以其本化,則能補之,相反之者,則能泄之。

 

然脾胃土本濕也,濕氣自甚,則為積飲痞隔,或為腫滿,以藥燥去其濕,是謂瀉其脾胃土之本也;

 

或病燥熱太甚,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,土濕之氣衰也,宜以寒溫之藥,補陰泄陽、除濕潤燥,而土氣得其平,是謂補其脾土之本也。

 

故仲景言傷寒裡熱太甚,而胃中干涸煩渴者。

 

急下之,救其胃氣,方用甘草、大黃、芒硝大寒之藥,謂之調胃承氣湯者,達其至理也。

 

所以陰陽異用,而寒濕同性,然土為陰,故異於風、熱、燥也。

 

土為萬物之母,水為萬物之元。

 

故水土同在於下,而為萬物之根本也,地干而無水濕之性,則萬物根本不潤,而枝葉衰矣。

 

《經》言:「動物神機為根在於中」,故食入於胃,而脾為變磨,布化五味,以養五臟之氣,而養榮百骸,固其根本,則胃中水穀潤澤而已。

 

亦不可水濕過與不及,猶地之旱澇也,故五臟六腑,四肢百骸,受氣皆在於脾胃,土濕潤而已。

 

《經》言,積濕成熱,豈可以溫藥補於濕土也?

 

溫屬春木,正以勝其濕土耳!

 

或以臟腑不分六氣,而為假令之濕,一概言陽氣甚而熱為實,陽氣衰而寒為虛者,乃寒熱陰陽之虛實,而非五行興衰克伐之道也!

 

然臟腑經絡,不必本氣興衰,而能為其病,六氣互相干而病也。

 

假令胃寒為虛冷者,是胃中陰水實而陽火虛也,當以溫補胃中陽火之虛。

 

而退其陰水之實,非由胃土本虛,而補其濕也。

 

夫補瀉脾胃之本者,燥其濕則為瀉,潤其燥則為補。

 

今夫土本濕也,若陽實陰虛,風熱勝其水濕而成燥者,則為水濕衰也,可以退風散熱,養液潤燥,而救其已衰之陰濕,若反以溫補,欲令臟腑而無壅塞。

 

不亦妄謬之甚耶!

 

或言中風由腎水虛冷者,誤也。

 

蓋陰水既衰,則陽火自甚而熱,豈能反為寒者耶?

 

以證驗之,則為熱明矣。

 

或云中風既為熱甚,治法或用烏附之類熱藥,何也?

 

答曰:欲令藥氣開通經絡,使氣血宣行,而無壅滯也!

 

然亦以消風熱、開結滯之類寒藥佐之,可以制其藥之熱也,若服峻熱藥而熱證轉加者,不可服也。

 

鬱結不通,而強以攻之,則陰氣暴絕而死矣。

 

故諸方之中,至寶,靈寶丹最為妙藥。

 

今詳本草言至寶丹之藥味,合而為一,乃寒藥爾;

 

靈寶丹雖用溫熱之味,而復用寒藥制之,參而為一,亦平藥也。

 

況皆能散風壅、開結滯,而使氣血宣通,怫熱除而愈矣。

 

此方雖有治風之熱藥,當臨時消息,適其所宜,扶其不足,損其有餘。

 

慎不可但以峻熱攻痹,而反絕其已衰之陰氣也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71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3:06 | 只看該作者

 

 

:惕跳動也。

 

火主動,故夏熱則脈洪大而長, 之象也。

 

況脈者,心火之所養也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70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2:58 | 只看該作者

暴注

 

暴注,卒瀉:君火義同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69#
 樓主| 發表於 2015-6-7 13:02:46 | 只看該作者

目 不明

 

目 不明,目赤腫痛,翳膜 瘍,皆為熱也;

 

及目瞑,俗謂之眼黑,亦為熱也,然平白目無所見者,熱氣鬱之甚也。

 

或言目 為肝腎虛冷者,誤也。

 

是以妄謂肝主於目,腎主瞳子,故妄言目 為虛而冷也。

 

然腎水冬陰也,虛則當熱。

 

肝木春陽也,虛則當涼。

 

腎陰肝陽,豈能同虛而為冷者歟?

 

或通言肝腎之中陰實陽虛,而無由目 也。

 

俗妄謂肝腎之氣衰少,而不能至於目也。

 

不知《經》言熱甚目瞑眼黑也。

 

豈由寒爾?

 

又如仲景言。

 

「傷寒病,熱極則不識人,」乃目盲也。

 

《正理》曰:「由熱甚怫鬱於目,而致之然也。

 

」 然皮膚之汗孔者,謂泄氣液之孔竅也,一名氣門,謂泄氣之門也。

 

一名腠理者,謂氣液出行之腠道紋理也;

 

一名鬼神門者,謂幽冥之門也;

 

一名玄府者,謂玄微府也。

 

然玄府者,無物不有,人之臟腑、皮毛、肌肉、筋膜、骨髓、爪牙,至於世之萬物,盡皆有之,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。

 

夫氣者,形之主,神之母,三才之本,萬物之元,道之變也。

 

故元陽子解《清靜經》曰:大道無形,非氣不足以長養萬物,由是氣化則物生,氣變則物易,氣甚即物壯,氣弱即物衰,氣正即物和,氣亂即物病,氣絕即物死。

 

《經》曰:「出入廢,則神機化滅。

 

升降息,則氣立孤危。

 

故非出入則無以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。

 

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。

 

」人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神識,能為用者,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,有所閉塞者,不能為用也。

 

若目無所見,耳無所聞,鼻不聞臭,舌不知味,筋痿骨痹,齒腐,毛髮墮落,皮膚不仁,腸不能滲泄者,悉由熱氣怫鬱,玄府閉密而致,氣液、血脈、榮衛、精神。

 

不能升降出入故也。

 

各隨鬱結微甚,而察病之輕重也。

 

故知熱鬱於目,無所見也。

 

故目微昏者,至近則轉難辨物,由目之玄府閉小也,隔縑視物之象也。

 

或視如蠅翼者,玄府有所閉合者也。

 

或目昏而見黑花者,由熱氣甚,而發之於目,亢則害承乃制,而反出其泣,氣液昧之,以其至近,故雖視而亦見如黑花也,及沖風泣而目暗者,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。

 

故《經》言:「厥則目無所見。

 

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,陰氣並於下。

 

陽氣並於上,則火燭光也;

 

陰氣並於下則足寒,足寒則脹也。

 

夫一水不勝五火,故目 盲,是以沖風泣下而不止。

 

夫風之中於目也,陽氣內守於睛,是火氣燔目,故見風泣下。

 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QQ|【google翻譯】|【手機版】|【Archiver】|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 皖ICP備11003170號 )

GMT+8, 2025-9-30 17:12 , Processed in 0.843718 second(s), 17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