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幼幼集成 - 卷六 萬氏痘麻-麻疹証治歌】
(凡二十五首,共二十九方) 痘麻胎毒發於心,胃腑相連熱毒侵。
咳嗽鼻中清涕出,且觀雙目淚淋淋。
痘麻皆胎毒所為。
毒者,火也。
痘為少陽相火,陽道常饒,故痘大而 腫;麻乃少陰君火,陰道常乏,故麻小而碎密。
心火旺則肺受之,故治麻當以肺為主。
凡咳嗽者,火炎於肺也;鼻流清涕者,以火鑠金而液自流也;目中淚出,乃肺熱移於肝也;凡手掐眉目鼻面者,肺熱証也。
凡遇冬溫最不詳,民多疫癘發瘡瘍。
若逢斑疹相傳染,可用湯丸預解良。
春溫夏熱,秋燥冬寒,此四時之主氣也。
冬應寒而反溫,陽先暴泄,火令早行,人感其氣,至於來春必生瘡疹。
未出痘麻者,必感而發,雖曰胎毒,未有不由天行癘氣,故一時傳染,大小相似。
但見麻疹之出,宜服代天宣化丸以預解之,可使毒徹,不為已甚也。
麻出須明歲氣先,忽輕汗下致顛連。
察人虛實施方法,暗損天和壽不堅。
麻初發熱,與傷寒相似,但麻疹則面頰赤,咳嗽噴嚏,鼻流清涕,目中淚出,呵欠喜睡,或吐瀉,或手掐眉目鼻面,宜升麻葛根湯,不可作傷寒,妄用汗下也。
汗之則增其熱,為衄血,為咳血,為瘡咽痛,為目赤痛,為煩躁,為大小便不通;下之則虛其裡,為滑泄,為滯下。
經曰︰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。
此之謂也。
麻喜清涼痘喜溫,須知麻痘不同門。
麻苗痘實無人解,寒熱宜分未可渾。
麻喜清涼,痘喜溫暖,此法人皆知之。
然麻疹初發,亦宜和暖則易出,所以發苗之初,只要發出得盡,則毒便解矣。
若痘必苗而秀,秀而實,毒斯解也。
然成實之時,若太溫熱,則反潰爛不收,是痘後亦宜清涼。
故治痘麻,無過熱,無過寒,溫涼得宜,陰陽自和,是為得之。
麻毒從來不可留,出完毒解便無憂。
腹中脹痛邪猶伏,喘促昏迷命必休。
麻疹只怕不能得出,若出盡,毒便解矣。
凡麻疹發熱之時,當審時令寒暄,以藥發之。
如時令大寒,以桂枝葛根湯發之;大熱,以升麻葛根湯合人參白虎湯發之;不寒不熱,以荊防敗毒散發之。
如兼疫癘時行,以人參敗毒散發之,外以胡荽酒,用苧麻蘸酒遍身戛之,務令亟出。
若發而不出,反加腹中脹痛,氣上喘促,昏悶譫妄者,死証也。
過期不出勢淹延,毒伏身中未得宣。
急用透肌休怠玩,豈堪臟腑受熬煎﹗發熱六七日已後,明是麻証,卻不見出。
此皮膚堅濃,腠理閉塞,又或為風寒襲之,曾有吐瀉,乃伏也,急用發表之劑,麻黃湯去杏仁,加蟬蛻、升麻,外以胡荽酒散麻刮之。
如前未更衣者,毒甚於裡,伏而不出,涼膈散加牛蒡子發而解之。
再不出者,死証也。
(更衣,謂大便也。
)肺為華蓋臟稱嬌,毒火炎蒸津液消。
喘嗽連聲痰唾少,急須清潤救枯焦。
麻疹初發熱時,未見出現,咳嗽百十聲不已,上氣促急,面浮目胞腫,時臥時起。
此火毒內蒸,肺葉焦舉,宜甘桔東加石膏、知母、牛蒡子主之。
火熱熏蒸汗不停,毒邪並迫血違經。
汗多衛表邪從解,血去榮中毒少寧。
麻疹發熱自汗,或鼻血出,不須止之,亦發散之義。
故汗者毒從汗散,衄者毒從衄解,但不可太過。
如汗太多,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清之;衄太甚,玄參地黃湯涼之。
發熱乍然生吐瀉,由他頻出不須怕。
腸胃停污自此清,胞胎之毒全消化。
麻疹發熱吐瀉,純是熱証,不可作寒論,乃火邪內迫。
毒在上焦則吐,毒在下焦則瀉,毒在中焦則吐瀉並作。
單瀉,黃芩湯;吐而兼瀉,黃芩加半夏湯;自利,裡急後重,黃連解毒湯合天水散。
毒火熏蒸氣上騰,咽喉自此痛煩增。
從來麻痘多斯証,解毒清咽效自能。
麻痘咽痛,本為常候,乃火毒熏蒸而痛也,勿與喉痺同論,妄用針刺。
蓋喉痺之証,內作癰腫,故宜以針決去惡血,麻痘只是咽乾作痛,宜甘桔湯或鼠粘子湯,細細咽之自愈。
麻毒如焚飲水饒,炎邪未許一杯澆。
咽喉急燥心家熱,津液頻枯胃脘焦。
麻疹渴喜飲水,純是火邪,肺焦胃乾,心火內亢故也。
初發熱作渴,升麻葛根湯(方見前)加天花粉、麥門冬;渴甚,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(方見前)一齊涌出莫驚惶,頃刻渾身朱錦莊。
似痘出時還又沒,如 紅處卻成瘡。
痘疹貴三四次出,謂出勻;麻疹貴一齊涌出,謂出盡。
麻疹只要得出便輕減,以火照之,遍身如塗朱之狀,此將出之兆。
出形細密,與痘疹密者相似,但麻疹粒粒成瘡,非若 又皮紅成片,如蚊咬之跡也。
痘瘡赤艷癢來攻,麻見紅鮮毒得松。
白色血虛猶可療,黑斑惡証莫相逢。
痘麻之色不可同論,大抵痘怕太紅,皮嫩易破,必生瘙癢;麻喜通紅,麻發於心。
紅者,火之正色。
若麻色淡白,心血不足,宜養血化斑湯主之;色太紅艷,或微紫,或出太甚,並宜大青湯。
黑者,死証也。
麻之出沒合陰陽,出以溫和沒以涼。
連出不收陽氣盛,遲遲間出是陰強。
麻疹出沒,常以六時為準。
假如子後出,午時即收,午後出,子時即收,乃陽生陰成,陰生陽成,造化自然之數。
凡此旋出旋收者輕。
若一出連綿三四日不收,乃陽毒太甚,大青湯(方見前)解之;逡巡不出,乃風寒外束,皮膚閉密,宜荊防敗毒散(方見前)。
麻出渾身似火燒,毒邪壅甚急難消。
解肌只許皮膚暖,救裡還期便溺調。
麻疹欲出,則遍身發熱,或煩躁,或頭眩,或身拘急;及既出,則身即清涼,諸病悉解,此一層麻疹隨收矣。
如麻既出,熱甚不減,此毒壅遏,宜大青湯(方見前)以解其表;小便澀,大連翹湯以解其裡;大便秘,涼膈散(方見前)加牛蒡。
麻瘡出盡得安和,毒水清時奈若何?拂拂熱煩邪尚熾,頻頻嘔瀉毒猶多。
凡麻疹只要出得盡,則毒邪解散,正氣和平。
如怫怫發熱,煩悶不寧,如蛇在灰,如蚓在塵之狀,或嘔吐,或泄瀉,此毒邪壅遏,尚未出盡。
煩熱,黃連解毒湯;嘔瀉,黃連橘皮湯。
二者並外用胡荽酒,以苧麻蘸酒搽之。
(方法見前。
)待麻出盡,則煩熱自除,嘔瀉自止矣。
麻毒流殃為伏邪,幾經惡候致嗟呀。
雖然疫癘由天降,也是因循人事差。
麻疹欲出未出之時,即當早為發散,以解其毒,庶無餘災。
若不預解使之盡出,以致毒蓄於中,麻後必為壯熱,日久枯瘁,或成搐搦,或為痢疾,或咳血喘促,或作疳 而死。
此雖一時疫癘之染,未有不由人事之未盡。
麻後連日熱不除,蒸蒸烙手發毛疏。
骨消骨立成疳瘦,幸有良工藥可茹。
麻疹收後,身有微熱,此虛熱也,不須施治,待氣血和暢,自然清涼。
若熱太甚,或日久不減,以柴胡麥冬散清之;如髮枯毛豎,肉消骨立,漸漸羸瘦,柴胡四物湯主之。
發熱無休神漸昏,忽然瘈瘲 乍驚魂。
莫將痙病同調治,退熱涼心命可存。
痘後熱不除,忽作搐搦,不可稱為驚風而用風藥,宜導赤散加人參、麥冬,煎湯送安神丸(方見女人麻疹條。
)小便清者可治,短少者不可治。
麻毒流殃走馬疳,牙齦潰爛藥空含。
穿喉漏頰聲音啞,早賦歸歟疾似驂。
凡麻後牙齦黑爛,肉腐血出,息臭沖人,曰走馬疳。
馬鳴散主之。
若面頰浮腫,環口青黑,頰漏齒脫,唇崩鼻壞者,死証也。
宜從卷四齒牙門參考。
麻後泄瀉名休痢,晝夜無停真可異。
勿輕劫澀圖霸功,噤口毒深凶莫避。
麻後泄痢,日久不已,曰休息痢。
不可妄用澀劑以圖霸功,宜黃芩湯合六一散煎送香連丸。
若嘔吐不能食,謂之噤口。
更加腸滑不止,或下鮮血,或如煙塵水者,死証也。
炎炎胃火金遭迫 咳嗽百聲痰阻隔。
胸高肩息目虛浮,擺手搖頭泉下客。
麻疹收後微咳,此肺氣未平,不須調治。
若咳轉甚,喘氣上逆,發則連綿不已,此肺中伏火,宜人參清膈散主之;身熱,門冬清肺湯主之。
若咳久不止,面浮目胞腫,胸高而喘,息則聳肩,血自口鼻中出,面色或青或赤,鼻燥昏悶,搖頭擺手者,死証也。
麻收禁忌切須防,鹽醋雞魚慎勿嘗。
欲莫從心終是福,物多爽口定為殃。
麻後通禁雞魚炙 鹽醋之類,須過七七之後方可食之,惟宜食淡,不可縱口,以遺後患也。
麻收無恙將平複,飲食如常未縱欲。
心胸絞痛忽傾亡,疫癘侵凌名中毒。
曾見痘麻收後,動止出入飲食如常,忽然心胸絞痛而死者,還是元氣怯弱,疫癘之毒乘之。
正不能勝,邪伏於中,外若無病,內已虧損,故一中而死,謂之中惡。
嬰孩初離胎殼中,遍身斑駁似朱紅。
胎中熱毒於今現,莫作時行麻疹攻。
凡小兒初生未盈月者,遍身紅點,俗呼奶麻子是也。
此胎中受熱,故生下即發,現於皮膚,不可作時行麻毒論治,妄用湯劑。
蓋臟腑嬌嫩,不能勝湯丸也,宜溯源解毒湯與乳母食之。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eewmkucpxvh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