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傷寒總病論 厥陰証07】
尺寸俱微者,厥陰受病也。
當六七日發,以其脈循陰而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
(微緩者,囊必不縮。若外証發熱,惡寒似瘧,為欲愈候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也。若尺寸俱沉短者,囊必縮,宜承氣湯下之,方在可下証中。)
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沖心,心中痛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,烏梅丸主之。
傷寒,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膚冷,其人躁無暫安者,此臟厥,非蛔厥也。
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,令病者靜而複煩也,此臟寒。
蛔上入其膈,故煩,須臾複止。
得食而嘔又煩者,蛔聞食臭即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
蛔厥者, 烏梅丸 主之。
又治久痢。
(臟厥宜四逆輩,極冷服之。)
烏梅(一百五十個) 乾薑(五兩) 黃連(八兩) 當歸(二兩) 川椒 桂枝 附子 人參 黃柏 細辛(各三兩)異搗篩,合治之。
以苦酒浸烏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二斗米下,飯熟搗成泥,和藥令相得,內臼中,與蜜再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,先食飲服十丸,日三服。
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冷、滑臭食物等。
厥陰中風,脈微浮者為欲愈,不浮者為未愈。
脈遲,反以黃芩湯得徹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得食,今反能食,此為除中,必死。
先厥後發熱,下利必自止,而反汗出咽痛者,其喉為痺;發熱無汗,其利自止,若不止,必便膿血者,其喉不痺。
龐曰︰熱少厥微,指頭寒,嘿嘿不欲食,煩躁數日,小便自如,此熱除也。
宜乾薑甘草湯。
(方在太陽証中。)
龐曰︰手足逆冷,皆屬厥陰,不可下,亦不可汗。
有須下証者,謂手足雖逆冷,或有溫時,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,非正厥也,故可消息汗下也。
傷寒一二日,至四五日,厥者必發熱,前發厥者,後必發熱,厥甚熱亦甚,厥微熱亦微。
厥不過五日,六日不厥者必愈。
若六日厥者,必發熱愈甚,仍下利也。
龐曰︰寒熱而厥,面色不澤,冒昧者,當用綿衣包手足,令溫暖,必大汗而解也。
有不因大汗下,而兩手忽無脈,謂之雙伏;或一手無脈,謂之單伏。
或利止,如此必有正汗,急用四逆輩溫之,時有汗便安。
脈終不出者,死。
下利,先厥後發熱,利必自止。
不爾,咽中痛,或喉痺;若便膿血者,其喉不痺。
厥而下利者,當不能食;反能食者,為除中,必死。
能食反發熱,脈數者,必發癰膿;厥而嘔,胸脅煩滿,後必便膿血。
病者手足冷,小腹按之痛,此結冷在膀胱關元也。
(當關元灸之。)
發熱下利,厥逆,躁不得臥者,死。
病患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胃中,心下滿而煩,不能飲食者,病在胸中,當吐之,宜 瓜蒂散 。
凡病可吐者皆宜此方。
瓜蒂 赤小豆(等分)細末,別以香豉一合,熱湯三盞,煮作稀糜,去滓。
取汁和散一錢,溫溫頓服。
不吐者,少少加藥再服,得吐快乃止。
諸亡血虛家,不可與服。
(有用丁香者吐之,多霍燥人。)
傷寒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,次治其厥,不爾,水漬入胃,必作利也。
茯苓甘草湯
茯苓 桂(各一兩) 生薑(一兩半) 甘草(半兩)
細銼,水二升,煎一升,溫飲一盞,悸止為度。
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,泄利不止者,為難治,宜 麻黃升麻湯 。
(有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血者,亦宜此方。)
麻黃(一兩) 升麻 當歸(各半兩) 知母 黃芩 葳蕤(各三錢) 芍藥 天門冬 桂枝茯苓 甘草 石膏 白朮 乾薑(各一錢半)
細銼,水二升半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沫,內諸藥,煮一升二合,去滓,溫服一盞,如人行七八裡久,進一服,以汗出即住服。
本自寒,醫複吐下之,寒格愈逆,食入口即吐,宜 乾薑黃芩湯 。
乾薑 黃芩 黃連 人參(各一兩半) 細銼,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。
溫服一盞。
下利,微熱而渴,脈弱者自愈。
脈數汗出亦然,緊為未解,發熱而厥,七日下利,為難治。
凡厥,通用四逆湯,方在四逆証中。
謂其脈浮遲,或微,或細,或沉,皆屬裡有寒也。
厥而脈滑者,為裡有熱, 白虎湯 主之。
知母 石膏(八兩) 甘草(半兩) 粳米(三合) 以水五升,煮米熟湯成,去滓。
溫服一盞,日三服,有渴加人參半兩。
龐曰︰三陽皆有合病。
凡合病者,有十四証,唯三陰無合病。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eewmkucpxvh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