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仿寓意草 卷下 徽州餘姓治效】
徽州餘姓治效
予三十歲時館於京口,旗營呼協領家呼公六旬外忽得類中症,眩暈非常,頭不能抬,夜不能臥,面色浮紅。
適萬廉山先生宰丹徒,薦其鄉親唐朗山先生診治,朗山以為虛陽上浮,以真武湯坐鎮北方,用附子至三錢,闔家疑懼,不敢服。
朗山力主之,惟予贊之,一服而定,調理煎方百餘帖,總用附子五錢,丸藥亦重用附子,統計服附子十餘片,精神加旺,後不服藥,壽至七十七歲。
江西宜服附子而能用之於江南郎山先生,真大手筆也。
一時稱奇,予亦心服,常相往來,多蒙指教,其學問深厚,脈理尤精,並非孟浪用藥者。
十餘年後,李進之兄油行徽夥餘姓行二年三十歲,六月出門討賬,抱恙而回。
醫者以為受暑,投以清涼,忽變周身寒冷,熱飲嫌涼。
診其脈沉細若無,知其體本陽微,雖當夏令仍屬感涼,以桂附理中湯用附子一錢,如弗服也加至二錢,如弗服也加至三錢,身寒稍減而熱飲仍涼,直加至五錢乃日見有效,計服附子二斤許,症乃全愈。
蓋其家婺源皆服山澗之水,其性極寒,生斯地者體多偏寒,以寒體受寒涼服寒藥,故一寒至此,醫貴審時兼宜度地非易易也。
然予之所以敢用重劑者,由先得叩朗山先生之教也。
大凡脈沉多寒症,而亦有不儘然矣。
嘉慶十八年予往常州,有朱某者小販賣人也,,忽得奇疾周身畏寒,醫投以溫劑不應,因投以熱劑如桂附之類,而其寒愈甚。
爰求予診,其脈皆沉,按之至骨略見疾數,知其為同氣相求症也。
以犀角地黃湯與之,朱本賤業,以得予至為幸,見方即服,一服而寒減,三服而全愈。
此等症候,身寒脈沉,未有不用熱藥者。
不知其伏熱在至深之地,一遇熱藥相引而入,並人身之衛陽亦隨之而入,故外反憎寒也。
朱姓幸服熱劑不多,尚能挽救,若肆用熱藥,如郎山之治呼公及予之治餘姓,不過數劑,真陰內竭,肝風必動,不可治矣。
孰謂切脈之可忽哉。
引用:http://jicheng.sabi.tw/jcw/book/ ... 4%8F%E8%8D%89/index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eewmkucpxvh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